欢迎来到临风堂官网,国粹传承,为爱而行,为5-12岁儿童开启书香之门!
为什么说书画本同源,书到极则是画, 画到极则是书?
上传时间:2020-12-30
浏览次数:1112

其实有一个现象很能说明这个问题: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文人,大多是“十项全能”,能写就能画,还能写写诗搞搞篆刻。有在某一项上特别有名的,但几乎没有“偏科”的。比如说王羲之,我们知道他的名头大多是“书法家”,这是他的自画像


image.png



同样,

这是书法家赵孟頫的《鹊华秋色图》

image.png



还有诗人王维的《辋川图》(局部):

image.png


很神奇对吧?而且这样的现象,只集中,而且大规模地出现在了中国文人身上,不仅仅是历史上这些有名有姓有才华的,即便对一个普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,下班回家画两笔,提首诗,再印上心爱的小闲章,也不过是日常娱乐活动而已,没什么了不起的。


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?其实倒也不能说是中国人生来就有这样的艺术细胞,咱得追根溯源,看看中国书画是“怎么来的”。


那是在很早很早很早以前,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咱们的祖先还没有把文字发明出来,但是有些很重要的事情得记录呀:比如什么时候开始种地,比如每年这个时间开始下雨,比如隔壁王老二欠我两斤麦子,再比如什么地方交什么赋税,占卜的时候祖先和神明给了什么指示……大大小小的事情太多了,所以,哪里有需要,哪里就得有发明,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——甲骨文应运而生。



我们看看甲骨文长什么样:

image.png


什么叫“书画同源”?这就叫“书画同源”。


照着山画出了“山”,照着井画出了“井”,字和画是一件事儿,都是把眼前万事万物抽象成一个符号,一个图形,组合起来,去表达自己的意思。


再后来,文字就慢慢发展成了我们今天所熟悉的样子,绘画也从石头上、山洞里搬到了绢帛上、纸上,但我们对“书”和“画”的审美仍然是一致的,什么形状啊、颜色啊,那都是表相,像不像的也不重要,有“意境”的才是最牛逼的。


image.png


这里可以说一个很有名的典故:吴道子和李思训画嘉陵江。话说唐朝的时候,唐玄宗特别向往蜀地山水,但是他是皇帝嘛,待在皇宫里哪儿都不能去,那怎么办呢?玄宗也挺有招,派了两个宫廷画师去蜀地出差,把蜀地的山水、风景画下来,带回皇宫给他看。这两位被唐玄宗派出来的宫廷画师,一位叫李思训,另一位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吴道子。


这两位画师从嘉陵江的源头嘉陵谷顺流而下,一路游览,李思训勤勤恳恳,吴道子吃吃喝喝,李思训描描画画,吴道子溜溜达达,回到皇宫的时候,李思训顺利上交作业,吴道子说,别急,我现在画。于是,三百里嘉陵江一挥而就,一日完工,其神采、意境秒杀隔壁三好学生李思训。


唐玄宗被这波骚操作震惊,给吴道子赐名“道玄”,吴道子自此名满天下,更被后世尊为“画圣”。


image.png

吴道子《三百里嘉陵江》(局部)


中国自古能工巧匠无数,但真正称神封圣的都不是一板一眼,精雕细琢之流,被一代一代传颂,流芳百世的,是坦腹东床的王羲之,是颠张醉素,还有“好酒使气,每欲挥毫,必须酣饮”的吴道子,和“绣口一吐,就是半个盛唐”的李白。对中国人来说,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,笔墨本身无非是“技艺”,笔墨背后的意趣与精神才是“艺术”,“书”与“画”,看着是两件事儿,实际上也是一件事儿。


所以,在中国的宋代和元代,特别流行的就是文人画,诗书画印,浑然一体,兴之所至,信笔拈来,不在乎技巧,无所谓细腻,讲究的就是一个“真性情”。所以张延远在《历代名画记》中说:“夫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,故能书者皆能画”,赵孟頫也在诗里说:“石如飞白木如籀(zhòu),写竹还需八法通,若也有人能会此,须知书画本来同”。


image.png

苏轼《枯木怪石图》


以上,中国的“书”和“画”之间的关系就很清楚了,同源而来,也同为中国文化,中国文人精神气度的载体,书到极则可为画,画到极则可为书,更非偶然。


儿童国画加盟 儿童国画教育加盟 儿童国画教育加盟机构 儿童国画教育加盟项目 

儿童国画教育加盟机构 儿童国画培训教育加盟 传统文化 中国画 中国书画

国画 写意画 国画技法

申请加盟

在线留言